关闭→
当前位置:求学君>快乐学习>放假>各地冬至的来历和习俗

各地冬至的来历和习俗

求学君 人气:1.68W

冬至,是冬天正式到来的标志。民间俗传“冬至如大年”。它既是节气时令,同时是古代重要节日。

各地冬至的来历和习俗

南方一些地方的俗语说:“冬至大似年,先生不放不给钱;冬至大似节,东家不放不肯歇” 。扬州人说:“冬至大似年,家家吃汤圆;先生不放学,学生不把钱” 。冬至日照例要祭祀祖先。从古至今,每逢冬至,都有一定的节俗活动,但各地习俗不一。

【北京】旧时,皇帝于是日祭天。天坛便是明、清两代举行祭天大典之地。皇帝还到太庙去“荐新”,即以新收获的黍米做成贡品祭祖。平民百姓也以新收获的谷物上供祀祖。

【上海】旧时,沪城文武官场有冬拜大典。届时官员们结队去西门内万寿宫拜牌。不论天气寒暖,必穿狐皮袍套。缙绅世族,晨起向尊长拜冬,晚间设享祀祖先,当地谓之“冬至享”,祭毕吃团园饭,口喧吉语。但贫民百姓却无此福份,故而有“有得吃,冬至夜,呒得吃,冻一夜” 的说法。冬至时,当地人交往多以糕为礼,则兴送米粉。因此,民间有“冬至送糕送年粉” 之说。又谚:“冬至悬春四十五,再加六十到清明。” 意为冬至后第四十五日立春,一百零五天为清明。冬至前一夜谓之“冬除夕”。居民做花糕粉团祀祖先。亲朋冠带相贺,俗称“分冬酒”,其热闹程度仅稍逊于元旦。

【南京】冬至,南京人称为“小年”,为祭祀祖先之日。是日,人家燃香烛,放鞭炮,祭礼天地。谓之“接冬”。娘家为新嫁女儿送火盆、手脚炉,谓之“送冬”。家家户户必食葱烧豆腐,取“从容富裕”之意。至今,南京人尚有冬至日食豆腐习俗。

【成都】蓉城旧俗,以此节为最大,几乎家家都要买回牛、羊、狗肉烹食,相传食后不易害病。尤其是老年人,还有以此炖补药者。是日祭祖。人家多杀猪腌过年肉或装香、辣肠。

【太原】冬至,当地人谓之“冬节”,旧时,它与春节、端午、中秋合称四大节令。太原人又称之为“过冬”。是日,家家要吃饺子,多以羊肉、胡萝卜或羊肉、韭菜为馅,少数人家也有以猪肉、白菜、韭菜为馅者,谓之三鲜饺。冬至前一日,农贸市场韭菜供不应求。俗传,吃了冬至饺子可消寒,冬天不冻耳朵。是日,人家也有吃油糕喝羊肉片儿汤者

【昆明】民间也有“冬至大似年” 的说法。人们认为,从冬至节令之日起,白天逐渐增长,夜间逐渐缩短。这天家家皆食“豆面团”,亲族间往来相贺。

【宁夏】冬至,家家吃粉汤饺子,名曰“吃头脑”,取做事有头脑之意。

【潮州】广东潮州人冬节前,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,一家老少搓“冬节园”。大大小小越参差不齐越好。叫“公子公孙”园,象征岁暮之际合家园园满满。冬节日天亮之前用红糖煮冬节园,盛于碗内祭拜祖先、司命帝君。除了人吃冬节园以示岁之外,还要用园子喂牛以示慰劳。此外,还得在牛的前额、双角、脊背、尾巴五处贴上园,让它跟主人一起增寿添福。这一天,人们也要在家里的门环、牛栏、猪牢等处贴上冬节园,灶头也得放上五至七颗。有些地方还要在果树上贴上冬节园,在树干上到处划破一点点树皮,把园汤淋在上面,祈望明年果子能贴枝,结果像汤园一样流流滴滴。也有不少山区还要在门环上插榕枝、竹叶,象征来年家人像榕竹一样长寿、富贵、节节高。

【杭州】冬至前一日晚,打扫内外地面,谓“扫隔年地” ,冬至日则不扫地。早晨吃年糕。供祖宗,祭品有包头鱼,又以淘箩盛米,上铺年糕、橘子、黄菱肉等,再以红绿丝扎成如扇形的花朵,插其上,称“供年饭”,亦曰“聚宝盆”。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,归宁女-定要赶回婆家。冬至扫墓,由同姓宗族统一进行。扫墓结束,便打开祠堂门,要供全族男女一顿饭,并按人丁分发猪肉、油豆腐、黄酒等物。家中有功名的,可以多分。进入民国,祠堂规定,男丁高小毕业每份肉四两(十六两制);初中毕业每份半斤;高中毕业每份一斤;大学毕业每份两斤。费用以太公田(祭礼田)的收入支付。是日家家户户做荞麦面、荞麦饼 吃,认为冬至吃顿荞麦,可以刷去肠胃中的猪毛、鸡毛。

【陕西】陕西为周秦文化发祥地,节俗当从此起。周代已有祭神仪式。《周礼·春官·神仕》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” 民间称冬至为“过小年”民国以来,冬至当天,学校放假,祭孔子,拜老师,此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。冬至关中地区普遍包饺子,吃臊子面。耀县一带,是日黄昏在郊外烧化纸钱,为死者送寒衣。陕北吴堡一带冬至节,家家晚上煮羊下水、羊骨头,谓之“熬冬。”榆林等地还有“炒冬”习俗。所谓“炒冬”就是把黄豆、黑豆、高粱、玉米、麻籽、小麦等五谷放入大锅里,炒成米花,大家抓食。俗称“炒百足虫” 。谚云:“冬至熬一熬,来年好一好;冬至炒-炒,来年好-好。” 府谷是日多吃油炸糕和头脑。所谓头脑,是把适量的洋芋、萝卜、豆腐、羊肉切成块,烩在一起即成。定边是日要做酒席送人。神木冬至夜要给祖坟上烘炭火。陕南洋县一带,冬至这天好友结伴,带上酒菜上山观雪景,推测来年的收成好坏。

【山东】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 ,山东相当一部分地区这天要吃馄饨或者水饺。有的还喝酒暖身子。临沂、邹县、新太等地有蒸冬的习俗。临沂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,邹县蒸饽饽,传说蒸冬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。民谣说:“蒸冬蒸冬扬场有风。” 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

阳至,冬至以后阳生,正如唐代杜甫诗中写的那样:“冬至阳生春又来。” 曲阜的妇女于节前做好布鞋,冬至日赠送舅姑。旧时,利津、夏津等地称冬至为“亚岁”,形同春节,只是没有拜年这-条。济南、济阳、福山等地,官府庆贺如同春节,知识分子也互相赠送贺片。莒县的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,叫做“消寒会”。山东一些地区普遍有学生拜老师晚辈拜长辈的习俗。农家有祭祖、送寒衣习俗。

【长沙】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,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,然后用木屑、谷壳、橘皮、花生壳熏烤,或挂柴灶上熏烟,至其色金红,叫“冬腊肉”,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。冬至日做霉豆腐,俗称“猫乳”,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。是日采制的桑叶为正宗冬桑叶,解热明目。

【苏州】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'习俗。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,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,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。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,连声问道:“此为何种点心,如此鲜美?”西施想: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,便随口应道:“混沌。”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,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。

【福建】冬至的夜最长,而孩子们爱吃“丸子汤”,睡不着,天未亮,就吵着妈妈要吃“丸子汤”,故有“爱吃丸子汤,盼啊天未光”的童谣。主妇把“丸子”倒进锅里,和生姜、板糖(姜、糖能祛寒开胃)加水一起煮成香、甜、粘、热的“甜丸子汤”。把它祭祖后,全家人分而食之。要把“丸子”粘在门框之上,以祀“门丞户尉”,保一家平安。还要把“(饲)喜鹊丸”丢在屋顶(一般是12粒,闰年为13粒,寓意全年月月平安),等喜鹊来争食时,噪声哗然,俗叫“报喜”,寓意五福临门。

冬至早,一家人带着“丸子”、水果、香烛、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。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,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,寓慎终追远之意。

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,冬至这个传统节日依然保留,而至于冬至吃什么南方汤圆北方饺子。

TAG标签:#来历 #习俗 #冬至 #